儿子吐槽妈妈不做事,心疼的却是她:孩子最大的不幸,是讨好父母
最近刷到这样一个视频:儿子跟爸爸吐槽妈妈很懒不做事,晚上吃饭时,妈妈问儿子为什么要这样跟爸爸说?
(资料图)
孩子说,妈妈什么都让爸爸干,比如晒个衣服、倒杯水、拿东西,爸爸白天还要上班。
事实上,妈妈是一位家庭主妇,每天都在家里照顾孩子,爸爸只是下班回家后帮些忙。
网友都在心疼这位妈妈,辛辛苦苦照顾这个家,孩子却根本看不见她的付出。
可我却更心疼从始至终没有出现在视频中的妹妹。
在视频中,坐在一旁的妹妹一直在帮着妈妈说话:
“你吃的鸡翅膀是谁做的?
是妈妈做的。
妈妈每天煮饭的。”
但是妈妈一直没有接女儿的茬,只是一心跟儿子解释妈妈也是有做事情的。
儿子不领妈妈的情,妈妈寒心,一个劲跟儿子解释,生怕孩子误会了妈妈;
女儿百般讨好,妈妈无视,好像女儿的理解并不重要。
可能在妈妈的眼里,女儿乖巧听话,更能体谅自己,所以不用过多操心。
但事实上,有多少听话懂事的孩子是为了迎合讨好父母,只是为了让爸爸妈妈能看见自己、多爱自己一点?
他们不敢有脾气,不敢有要求,宁愿委屈自己。
甚至连哭都不敢大声,只能压抑着声音哭泣。
那个讨好父母的孩子,让人心疼
之前有一个亲子观察类的节目叫《敞开心扉的少年》,其中有一个叫蹦蹦的男孩给我印象很深。
他从不跟妹妹争宠,处处让着妹妹,哪怕爸爸妈妈平时把重心都放在妹妹身上,忽略了他,他也没有说过父母一句不是。
看见爸妈带着妹妹试穿新衣服,高高兴兴地拍照,他只是远远地看着,怕打扰他们,尽管眼里充满了羡慕与渴望,他也没有靠近。
有一次,妈妈让蹦蹦去关一下煤气灶,结果他不小心触发了煤气的报警装置,吓得在原地不知所措。
爸爸立刻跑过来关了煤气,回手就打了蹦蹦一耳光,妈妈跑过去制止爸爸。
面对爸爸的职责和火辣辣的脸,蹦蹦在一旁低着头,一句为自己辩解的话都没有,反倒安慰妈妈:
没事妈妈,都是我的错,之前爸爸教过我,是我自己忘记了。
转头又跟爸爸道歉:
“爸爸对不起,我下次再也不犯了。”
更扎心的是,得知爸爸妈妈要带妹妹去上海,不带自己去,仅仅是因为自己成绩下滑得厉害。
他没有发脾气,也没有大哭大闹,而是懂事地告诉妈妈:
“没关系,这次带妹妹去吧,我下次再去。”
无数网友为之鸣不平,在场的嘉宾们也十分心疼这个只有11岁的孩子。
其中一位嘉宾问道,妈妈没有安慰他的时候,他会怎么办?
蹦蹦平静地说:
我就憋着呗!憋着憋着就过去了。
后来,蹦蹦在幕后,这些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缓缓吐露出心声:
他特别希望爸爸可以像对妹妹一样,跟他玩耍、聊天;希望跟爸爸妈妈拍视频,做一次视频中的主角;
希望爸爸妈妈可以像喜欢妹妹一样,多喜欢他一些。
原来,他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成熟和坚强,只是把这些情绪都藏在了内心深处,表现出来的懂事和暖心,只是想换取父母的一点点爱和关注。
没有天生懂事的孩子,只有觉得自己不被爱而努力讨好的孩子。
讨好父母的孩子,长大了为他人而活
一个咨询师朋友曾跟我讲述过一个案例,一位40几岁的中年阿姨得了抑郁症。
咨询室里,她低着头,声音略带颤抖地描述着她的遭遇:
“我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,把老公儿子照顾得很好,但其实我对生活很绝望,我觉得我无法快乐了。”
“我现在的生活就是围着老公和孩子,就算我想去做自己的事情,我也会觉得这样是不对的、是自私的。”
“我觉得我已经完全没有自我了。”
在交流的过程中,咨询师逐渐弄清了她如此悲观的原因。
原来,阿姨小时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乖乖女。
孩童时期的阿姨,十分地听父母的话,从不违背他们的意愿。
每天早晨会自己起床,然后关掉闹钟喊弟弟起床。
每天晚上,她会辅导弟弟完成作业。
上下学总是很准时,从来不会迟到早退,也不做任何出格的事,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。
因此,她总是能听见亲戚对父母说:
真羡慕你啊,孩子这么听话!不像我家那个,一天操不完的心。
每当这时,父母脸上就会露出不多见的笑容。
于是,为了父母开心、满足他们的期待,她成为了一个乖小孩。
她听到了这样一种声音: 只有乖小孩,才可以得到爱。如果叛逆,父母就会不爱自己。
在这种暗示下,她拼命压制内心那些“我不想”、“我不情愿”的声音,成为了讨好型人格。
通过不停的否定自己的需求,构建一个“不真实的自我”, 以满足别人期待为标准,害怕流露任何内心情感。
可内心那个委屈的小孩被压制了几十年, 心底那些叛逆的情绪无处宣泄,但情绪又无法消失,只会向内攻击自己。
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抑郁症。
可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, 爱是一种自发的情感,它不能交换。
这些压抑自我感受的孩子,以为不断付出,终究有一天能换来父母的关注和重视。
到头来,既赔掉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,也感受不到爱带来的享受、自由和愉快。
为人父母,请允许孩子不那么“乖”
父母的爱,从来不应该带着条件。
爱不是用来奖励和惩罚的,而是用来理解和尊重的。
要让孩子知道: 你可以发脾气,可以不乖,可以犯错,不管怎样,我都爱你。
只有当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和安全感,他的行为才能够变好,他的心理才能够健康。
下面这3点建议,希望能给父母们一些启发。
1、多关注孩子,觉察他的感受
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请所有父母学会“共情”。
只有看到孩子的情绪,体会他的感受,孩子才会感受到安全、被重视和信任感。
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,心理通常都很健康。
2、允许孩子表达他的情绪
在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后,父母应该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,或者引导他把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,而不是用父母的权威强迫孩子。
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被要求听话、顺从,情绪无法表达, 长此以往,他就会陷入情绪的漩涡之中,无法自拔。
英国作家狄更斯说:“情绪心态之健全,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。”
父母们再不放下身段,孩子迟早会被负面情绪吞噬。
3、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
作为父母,难免会以自己过来人的标准、成年人的视角来要求孩子。
一发现孩子的所作所为和自己预期不同,往往容易先入为主,否定或批评孩子。
试想一下,孩子每次兴致勃勃地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,结果话还没说完,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,孩子还会愿意跟你说话?
尊重孩子和自己预期的不同,是允许孩子活出自我最为关键的一步。
-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