债市新风尚!理财、基金密集上新混合估值法产品 或成新增长点?今年债市难有坦途

来源:券商中国 2023-02-09 08:10:22

节后开市以来,债券市场逐渐摆脱去年底赎回潮余波,银行理财新发产品数量环比回升,现券净增持拐点出现,在机构配置需求的推动下,信用债市场迎来反弹回升行情。

一些新变化也在酝酿。为稳定负债端资金来源,部分银行理财公司、基金公司近期密集推出混合估值法固定收益产品,以期降低产品存续期内的净值波动,此次产品创新或成为今年固收产品的新增长点。不过,今年内外部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也注定了债市难有坦途,随着2、3月定期开放型产品开放窗口的密集出现,机构或仍要面对可能出现的赎回压力,不可掉以轻心。

在证券公司从事债券投资十余年的李灿(化名)对证券时报·券商中国记者坦言:“市场变化越来越快,现在推演行情,以季度为频率预测都太长了,我也时常感到茫然。”


(相关资料图)

机构配债需求助推节后债市偏强

来自多方面的数据显示,节后开市以来,债券市场的配置需求逐渐回暖。从新发产品情况看,普益标准最新监测数据显示,1月30日-2月5日一周,银行理财市场共新发了545款理财产品,环比增加450款,产品发行量已回到正常水平,但相对年前有所下降。

另据国金证券研报统计,上周理财自赎回潮以来首次实现现券净买入,1月30日-2月3日,12类机构7类做多,其中证券公司、基金和理财由节前一周净卖出转为净买入,分别净买入26.49亿元、433.31亿元和90.95亿元。

机构配债需求助推节后债券市场走势偏强。上周以来,信用债收益率多数跟随利率债下行(收益率下行代表债券价格上涨),短久期城投债、产业债及高等级城投债利差继续压缩,显示信用债市场延续修复。

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,自2022年末债券市场开始调整以来,股债“跷跷板”现象显现,节前权益市场“节节高升”,而利率市场略显暗淡;节后权益市场表现不及预期,利率市场则表现亮眼。但对于信用市场而言,“跷跷板”现象似乎不明显,债市趋稳后信用债收益率始终处于下降趋势,整体走势较为强劲。

北京一基金公司债券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,今年以来,高等级信用债回升明显,主要是因为前期下跌太猛后的反弹,但相比之下,低等级信用债利差拉大后反弹比较慢,说明这类配置需求暂时还没有明显回升。

机构纷纷推出混合估值法产品稳客源

经历了去年底债市下跌引发赎回潮的市场震荡后,今年以来,不少银行理财公司在新推产品时,重点加大对摊余成本法或混合估值法产品的推广宣传力度。

“现在(我们)的管理规模较去年底债市下跌前还是少的,市场还在慢慢恢复中,新发产品中,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最好卖。”一大行理财公司人士对记者透露。

近日,包括工银理财、招银理财等理财公司和易方达基金、富国基金等基金公司均陆续推出混合估值法的封闭型产品,将50%-80%的固收类资产按摊余成本法计量,将剩余资产按市值法计量。不论是纯摊余成本法产品,还是混合估值法产品,其卖点在于引入能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的固收类资产,目的则是降低产品的净值波动和应对赎回风险,满足固收投资者对追求稳健收益的诉求。

据中金公司研报测算,虽然混合估值法基金可能整体收益仍较市值法有一定差距,但回撤管理上的增效作用值得期待。此外,此类基金增厚收益的主要方式或集中在加杠杆和10%仓位下投资可转债的弹性。“在10%的上限里做好转债收益增强和回撤管理,是混合估值法基金的一道关键加分题。”

监管对符合摊余成本法计量的固收资产有着特定要求,如产品为封闭式,所投资产以收取合同现金流为目的并持有到期,不具备活跃交易市场等。机构对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平抑净值波动的强烈诉求,也会催生对部分信用债券的偏好。

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认为,在允许部分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的混合估值方法下,基金经理配置收益高但流动性低的标的,下沉信用资质会更方便,可选标的空间更大。

一季度定开型债基密集开放申赎,债市仍有波澜

尽管债市赎回潮落,机构积极加大产品创新稳定客源,但今年内外部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也注定了债市难有坦途。

“展望2月,定期开放型理财产品打开规模2.32万亿元,相较1月(2.31万亿元)微升。2月理财或仍存赎回压力,主要是因为破净及业绩不达标定开型理财产品的打开规模较大。”广发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刘郁表示,银行理财的赎回压力,或许对债市仍有冲击,不过很难再出现去年底那样大的调整幅度。

李灿也认为,一季度开放申赎的定开型债基较多,需要观察这类产品开放后产品规模变动情况,如果能接续上,再加上机构密集发行混合估值法产品,市场对债券配置的需求就会明显提升,利于平滑债市波动。

中信证券研报认为,受预期不确定的影响,短久期防守策略成市场首选,建议将久期控制在2年以内,把握2月政策空窗期和流动性易稳难紧场景下信用板块超额收益。此外,短期内稳定区域城投避险品类价值凸显,资质较高的商业银行二级债市场或将迎来补涨行情,关注优质房企地产债将是核心投资逻辑。

关键词:

返回顶部